全球今日报丨价格战被称作毒药 为什么还要吃?
2023-03-09 21:18:13 来源:证券时报·e公司

最近价格战有点激烈,为了刺激汽车销量,地方政府和企业动辄数万元的补贴。为了打赢平台之战,电商平台也要把百亿补贴常态化。一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有专家和学者谆谆善诱发表观点,大意是价格战对双方都不好,无法形成积累不能持续投入,不利于品牌升级云云,希望双方以和为贵走良性发展之路。

这样分析问题本来也没有错,很中立也很客观。但是价格战还是会继续发生,好像这些当事方没有认真听取教诲。大道理确实没有错,但无助于解决最紧迫的矛盾。

比如近期的燃油车降价,是因为库存积压,企业需要降库存回笼资金继续生产,如果有一个汽车厂家采取了降价促销,其他企业只能跟进,否则将会更加被动。只有采取进击的态度才能赢得主动,如果价格战打得太晚,消费者手上已买了车,效果就打了折扣。那如果都不降价呢?库存只会越积压越多。


(资料图)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降价大多是价格比较高的合资品牌车,这些车企平日比较注重品牌形象,在维护品牌形象上持续投入,有清晰的品牌定位,有些日资品牌甚至还需要提前下定金甚至加价才能买到。这些品牌大多有比较高的毛利率,但是国内这两年热销的是电动车,电动车更有性价比,配置比相同档次的燃油车要高很多,电动车企还没有盈利压力,正在全力以赴冲规模。

在这种大背景下,电动车碾压了传统燃油车,低价倾销的电动车把燃油车逼到了墙角,燃油车这波降价,是绝地反扑,为了市场舍弃了利润。

电动车之间,还会有不少价格战发生。国内电动车数量众多,隔三差五还有企业宣布加入,总有企业跟不上队,总有品牌要脱颖而出,价格战是非常好的比赛方式。

有专家分析,商家打起价格战,真正的得利者既不是买家,也不是商家,甚至会危害到整个行业的发展。它是行业的一个慢性毒药,会让许许多多的企业因此消亡,最后导致的是买家价格观念很难改变,商家的利润空间急剧下滑。面对苹果曾经降价,有人认为,如此大幅度的降价促销,会伤害苹果的品牌形象。另一方面,没有扎实过硬的产品,单纯靠降价拉升销量并非长久之计。

价格战也并不总是毒药,比如特斯拉率先降价,销量立马上升,特斯拉很少有营销费用,在发明创新上走到了前列,能把成本控制下去,对其他电动车企业而言,就很难应对,不降价市场被瓜分,降价又很难跟上节奏。

消费者很享受价格战,一般只要降价就愿意下单。苹果也没有因为降价促销出现质量问题,他们只不过实现了手机定位的差异化,覆盖了更多消费能力人群。有些价格战,让行业更加健康。三星手机在中国败走,核心原因是价格太贵,性价比太低。淘宝在价格战中赢了实体店铺,京东在价格战中赢了当当,赢了国美和苏宁。现在又要和拼多多价格战。中国最不缺少价格战案例,比如物流行业,网约车之战。

价格战有用,是因为价格本身就考验一家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沃尔玛就是靠大规模订单脱颖而出,1976年成立的开市客在巨头林立下,硬是将选品和低价格做到了极致。在中国拼多多也是靠低价撕开市场,拼多多在美国超级碗花几百万美元做的广告,广告画面是几美元的商品。近些年直播带货发展很快,本质也是价格战,通过直播的方式实现低价销售。

在一些营销人看来,价格战不够高级,应该借助一些手法维持高价格。如果能维持高价格,谁又愿意价格战呢?就跟开头降价的车企一样,这些车企无不在营销上花了巨大费用。但是行业遇到剧变,竞争开始激烈,此前的策略就不一定有用了。

对一个行业而言,价格战一般是阶段性的,比如美国汽车行业刚发展时,有非常多汽车厂家,这些企业竞争激烈,最后不知道谁能幸存下来,巴菲特就不投资类似股票,航空行业也是如此,但等到后来竞争格局相对固定下来,企业就不怎么会打价格战,而是默契的维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利润。中国也有很多行业格局相对稳定,比如空调、挖掘机、染料等。

当行业格局未定时,需要借助价格战来选出谁是王者。一旦王者已出,格局已定,价格战才会被放在一边。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