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于2022年正式收官,国有企业的改革成效便备受关注。随着日前2022年财报季的出炉,国有企业的业绩单也相继公布,在数据呈现出的喜忧背后,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也为中国经济的下一步调整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相关资料图)
作为央企排头兵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旗下计算产业的主力军,中国长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便是此轮交出优秀业绩的国企代表之一。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长城总资产338.7亿元,同比增长3.5%;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40.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36.6亿元,同比增长40.7%;毛利率达到25.2%,较去年提升4.3%。
提及财报背后的努力,中国长城高级副总裁、研究院院长李璇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2022年对中国长城来说是跌宕起伏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中国长城始终将重心放在聚焦计算产业和系统装备两大主业,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关键技术研发攻关,开拓行业市场,通过不断完善公司治理架构,推进资本改革,实现了业绩的稳定提升。
聚焦主业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
记者注意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的一大焦点便是集中主业,清退“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与“两资”(低效资产、无效资产),以此提升国有资本配置效率,而中国长城正是积极践行了这一要求,完成了公司主营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财报显示,2022年中国长城聚焦计算产业与系统装备两大主业,形成了8项业务10家骨干企业聚力发展的新格局。其中,在计算产业方面,中国长城形成以中电长城、长城信息、长城电源等为主体的“四控四参”发展格局;在系统装备业方面,则形成以中原电子、圣非凡、湘计海盾、长江科技等为主体的“六控一参”发展局面。产品图谱体系能力快速提升,以计算产业为核心,已初步完成产业链布局。
为了集中主业,中国长城进行了业务资源整合,以减少非必要开支。据中国长城战略发展部(改革办)负责人季健雄介绍,中国长城将原有的25小类业务精简至10小类业务,100%清理边缘业务、亏损业务、低毛利业务。在调整业务结构的同时,加大力度开展清理退专项行动,纳入清理压缩计划的全资及控股单位10家、参股单位11家。通过改革调整,将关键资源集中配置于主责主业领域,持续增强战略核心竞争力。
“过去一年,中国长城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锚定‘芯端一体、软硬耦合,双轮驱动、有机发展’的发展策略,通过‘整合业务资源、导入资本资源、重塑长城品牌’三管齐下,主责主业更加聚焦,业务结构更加清晰,核心能力更加突出,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后劲。”季健雄表示。
加大研发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在今年年初举行的全国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总结电视电话会议上,国资委方面曾介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以来,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研发投入强度进一步加大。中央企业2022年研发投入经费超1万亿元,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与2019年相比,2021年209户“科改示范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6.5个百分点,新增发明专利授权数量增长69.5%。
在此重研发背景下,中国长城也率先走在前列。财报显示,2022年中国长城研发投入达15亿元,同比增长5.98%,创公司历史新高。新申报专利173项,斩获多项科技类奖项。在系统架构、系统安全等计算技术方面实现众多突破进展。系统装备技术能力大幅提高。
据李璇介绍,通过不断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狠抓产品研发,布局关键赛道,中国长城填补多项国内空白,为国家信息安全领域积极赋能。2022年,中国长城成功研制了6款终端、3款服务器产品,在智能运维、节能设计、系统安全设计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形成成套技术方案。
“同时,中国长城还夯实研发基础,围绕‘强基础、重预研、优验证’三种能力着重提升。”李璇指出,中国长城2022年累计将502项需求落入到下一代产品规划设计,对飞腾、腾珑等关键系列产品提前开展技术预研,积极开展性能测试及多应用场景验证,全面提升了产品规划能力、预研能力、测试能力。
此外,中国长城还积极创新资本运营模式,采用战略投资、增资扩股、混改引战、分拆上市等市场化金融手段,先后收购飞腾信息、迈普通信部分股权,进一步增强上市公司影响力,并向中电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增资,形成系列化特色工控产品体系;通过混改,实现了公司股权结构的优化。
随着国资国企改革步入新发展阶段,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成为实现国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内在要求。
李璇表示,当前公司正主动从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战略需要出发找定位、抓落实、谋发展。充分发挥自身创新主体和产业龙头优势,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重大创新成果产出迭代、行业前沿技术研究,锻造产品生态链,建设高端人才队伍,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以科技创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新动能。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