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玉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洪山有两座宝塔,每个都有历史,都有故事。
第一座为兴福寺塔,又称无影塔,是武汉境内现存最古老的塔。
兴福寺塔的历史,可追溯到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552—554年)。南朝时,洪山东南麓建有晋安寺,寺内有晋安寺塔。隋文帝仁寿元年(601年),晋安寺改名兴福寺,寺中因有一座小塔,又得俗名小塔寺。兴福寺何时毁弃,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古寺灰飞烟灭。今天的兴福寺塔塔身刻有南宋咸淳六年的年号,说明南朝的晋安寺塔也与寺一样无存了。今天的兴福寺塔高11.5米,底径4.25米,八角四层,塔面有浮雕佛像。
县志中有一则很有趣的记载,说兴福寺塔的作用是镇井中浪花。井中翻浪花,既是奇闻,也是奇观。如果不是史载,谁能相信呢?但历史就是如是记载:浪花井,“水脉通江,常沸腾起浪,建此塔以镇浪”。可能有心人会发问,洪山上的一口井,水脉能通江?这就涉及原兴福寺塔的地理位置了,南宋年间的兴福寺塔,是立在洪山东南麓今中南民族大学范围内的。1962年才拆迁到洪山西麓施洋烈士墓右侧现址的。
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建塔至今,已经过了753年。753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对于武汉而言,兴福寺塔已成名副其实的武汉之宝。只是“沸腾起浪”的绝世景观在历史风烟中飘散了。我们只能唏嘘,只能扼腕。
第二座是洪山宝通寺内的宝通塔,又称洪山宝塔,也是武汉历史上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
在留存的有关武昌的老照片中,宝通塔很常见。关于宝通塔的建设时间,有两种说法:洪山《宝通禅寺志》记载,此塔建于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到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间,由当时的住持缘庆禅师修建。而《湖北金石存佚考》中的五则塔记中,有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的,也有元延祐年间(1314—1320年)的。故有人认为,宝通塔约建于大德至延祐年间。其实两种说法只是具体时间有异,总体上,都建于元代,只不过一则认为建于元早期,一则认为建于元中期。
洪山宝塔最初称为灵济塔,是为纪念开山祖师慈忍禅师所建。明成化年间,塔随寺改名宝通塔。太平天国时期,寺塔皆毁。清同治十一年(1871年),重建宝通塔,系七层八面,塔通高44.1米,基宽37.3米,顶宽4.3米,为砖石砌筑的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人们可以从基层石级盘旋而上,每层都有专名,登上宝塔的第七层,因塔顶高出洪山主峰,可远眺群山起伏、重湖环布,长江和三镇景色尽收眼底。
明清时期的洪山,和今天的洪山完全不同。那时的洪山,曾经遍布墓冢。宝通寺的僧人们,也因此非常注意农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节,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武昌的家家户户都要敬祖宗、祀亡魂、焚纸钱。寺观僧道则自初一起设水陆道场打醮,剪纸为莲花灯,在晚上点燃;放到水里的称“河灯”,放到路边的称“路灯”。“七月半”当天,武昌的僧道满街,纸钱遍地。而这一天的宝通塔更不一般,看看《江夏县志》如何描绘这一天的宝通塔:从傍晚开始,宝通塔“七层皆缀灯烛,赫赫若火伞,称为塔灯”。
(作者为湖北武汉人,武汉地方志专家,武汉文史馆馆员)
【编辑:邓腊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