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朝康雍乾时期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世人公认为“扬州八怪”之首。
为何说他怪呢?
【资料图】
因为郑板桥不仅书画堪称一绝,性格也是豪放不羁,骨子里不畏权贵,说话常带有几分幽默,几分酸辣,做事也常常出人意料,可以说在当时社会有点“格格不入。”
您若不信,且看他做官时审过的一段公案,也就明白了。
乾隆九年(1744年)时,郑板桥出任山东范县县令,上任后,他体察民情,重视农桑,打击地主豪强,令当地百姓是安居乐业。
一天,板桥正在后院看书,一个衙役进来禀报,当地富家赖皮吴公子领着一帮仆人前来告状!
郑板桥见有案情,马上穿好官服升堂审案,刚一坐定,堂外便拥入一伙人,其中以吴公子为首,身边仆人一个个气势汹汹,后面竟还绑着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年轻貌美的小尼姑。
板桥见状,一拍惊堂木,喝问:“大胆!见到本官还如此无礼,还不跪下回话!”
两旁衙役趁势高呼“威武”,吴公子吓得一抖,向后一摆手,所有人便都跪在大堂。
郑板桥知那吴公子是个纨绔子弟,平常寻花问柳,欺压百姓,今个不知这赖皮何事到此,便又一拍惊堂木,问道:“你们哪个是原告啊?又状告何人?”
吴公子一听,立刻张牙舞爪的叫嚷:“启禀大老爷,我是原告,就告这小和尚和小尼姑,告他俩不遵守佛门清规戒律,时常眉来眼去,勾勾搭搭,今日午时,小人偶遇二人在山下约会,被我等抓了个现行,还望大老爷严惩这俩伤风败俗之人!”
郑板桥听了,觉得此事大有蹊跷,看那个小和尚和小尼姑,年龄大概都不到二十岁,根本不像为非作歹之人,便令衙役解开二人绑绳,讲述一下事情经过。
小和尚或许年少不更事,吓得局促不安,半天也说不出一个字,反倒是那个小尼姑,柳眉倒竖,向板桥拜了三拜,说:“大老爷,我来说,民女俗名顾秋月,原是一位农家女子,去年父母因病双亡,民女无依无靠,苦度时光,怎奈这位吴公子欺负我孤身一人,非要上门纳我为妾,我不答应,他们便砸烂我的家当,万般无奈,民女只好逃到大悲庵出家为尼。可是,这无赖还是不放过我,经常来庵中寻滋闹事。
前几天,我外出化缘,这赖皮竟在半路截我,还动手动脚,多亏小和尚路过,抱打不平,把我救下。小和尚也因生活穷苦,出家在大悲庵附近的崇仁寺,我为报答他的恩情,便做了一双布鞋,约好今日中午送给他,没曾想却被吴公子带人堵住,这次他们人多,所以就被捆绑而来,我与小和尚什么私情都没有,还请大老爷为我二人做主。”
郑板桥听完小尼姑的话,不由暗自沉思,自己身为父母官,治下百姓却如此困苦,被逼出家还要受那富家公子的欺负,内心实在惭愧。
想到这,他刚要对吴公子动怒,忽然转念又生出一个想法。
于是,郑板桥换了一副笑脸向小尼姑问道:“本官问你,你要如实回答,你是否喜欢这个小和尚呢?如果喜欢,本官可准你还俗,与他婚配。”
小尼姑陡然听了这话,不禁羞得面红耳赤,而她内心也的确喜欢小和尚,便转身默默点了点头。
郑板桥一见有戏,又去问那小和尚:“你是否也喜欢顾小姐呢?本官见你二人年貌相当,何苦守着清规戒律,伴着青灯黄卷苦度一生,还是安心成个家好吧?”
小和尚看了看小尼姑,见郑板桥一脸认真,便也大胆回道:“大老爷说的对,我第一眼看见她,就喜欢上她了,如果大老爷能成全,小僧感激不尽!”
郑板桥当下一拍惊堂木,高声道:“好!像个男子汉。本官现在便准你二人还俗,我这有一幅画,你回去后,当街就说郑板桥所画,估计也能卖个百两纹银,就算作为你二人成亲的贺礼吧。”
小和尚闻言大喜,接过画卷,再三叩拜后,与小尼姑兴高采烈地并肩走出了衙门。
剩下堂上吴公子及手下见状,无不惊愕万分,郑板桥这时又瞅着吴公子道:“本官见你也是一表人才,何不趁年轻多看看书,学着做个好人,以后为国家建功立业,那有多好?何苦去欺负一良家弱女,受万人唾骂呢?”
吴公子羞愧的低下头,再三认错。
郑板桥见状,捋须笑道:“浪子回头金不换啊,吴公子,那小和尚与小尼姑的好事还多亏你成全呢,这样吧,本官现在作诗一首,等他二人成亲那天,你便带着这首诗去做个大媒人,你看可好?”
吴公子一听,连声称好,引得堂上众人全都笑了。
于是,郑板桥刷刷几笔写完,交给吴公子,吴公子接过一看,那字迹端的是龙飞凤舞,好看至极,上面写道:
“一半葫芦一半瓢,和在一处便成桃。是谁成全风流案?记住当年郑板桥。”
据说,小和尚与小尼姑成亲后,过上了非常幸福的小日子,而郑板桥因为他送的那首诗,从此也多了一个绰号——“风流县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