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天姣
“年轻人喜欢打游戏,是喜欢游戏带来的成就感,对于我而言,工作就像是一场游戏,学习、体悟、实践、验证、总结,每天都是新的。”加入平安28年的米丽霞依旧觉得,自己的工作充满乐趣,从未厌倦。
米丽霞是平安寿险山西分公司城南营业区销售总监,入职至今,她同平安一起,历经了寿险行业“破冰—人海战术—专业提升—修炼内功“的发展历程。
【资料图】
米丽霞认为,三十多年来,国内寿险市场造就了一批专业的人才,发展到今天,存量市场依然潜力很大。“市场就在这里,谁来开拓市场很重要,专业才是关键。”
“我总是想着去行动”
初入平安参加寿险培训,课程结束不到三分钟,当所有人在消化知识时,米丽霞会选择跑出去找客户实践。“我就是要去验证老师讲的这些事情。很多人说我是‘行动派’,我觉得这句话并不准确。”
米丽霞似乎不太喜欢“行动派”标签,在她看来,“行动派”近似于“不理性”。“我被贴了这一标签快30年。”她有点不理解,有些人似乎从来不行动,被认为是很理性,大家会说他是一个“思想家”。
但米丽霞却觉得,今天需要了解的知识一定要当天知道,也要当天去验证这些知识到底对不对。到了48岁,她才悟到,自己并非是天生的行动派,而是想通过实践,验证自己到底学到了多少、能够实践多少,又有多少客户真正愿意为此买单。
“寿险销售(代理人)这一岗位本身即为实践。”她解释,多学多实践,多有结果,才能不断迭代认知和逻辑行为框架,不断通过结果来提升与收获逻辑。所有逻辑叠加在一块,最后就成为了一种默默引导自身的行为哲学。
2011年,寿险行业开始加大对高保额的关注,米丽霞敲定了一笔总缴70万的3500万保额的保单,一度轰动了全国保险行业。
“在销售上实现了弯道超车,是超越自己的一个呈现,现在回想起来,挺精彩。”但米丽霞强调,自始至终,她与她的团队是以消费者或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并非以产品销售为导向。
以消费者结果为导向核心是“利他”,即与客户沟通过程中充分挖掘他们的需求点,同时根据需求匹配出一套适宜的方案。在米丽霞看来,保险本质可被视为人性的管理:客户是否相信保险代理人提供的财务解决方案,比客户自己设想的方案更专业、更契合实际需求。
“一个代理人在与客户沟通时,客户自己往往也在了解保险产品、构思自己的配置和需求,思考哪些是自己的首要考量,哪些因素可以往后放一放。因此,与客户达成共识是最关键的。而共识来自于代理人传递出的内外信息,优秀的代理人应该具备能与客户快速达成共识的品质。”这是米丽霞从业多年来最为深刻的体会。
快速建立共识的本质是专业。米丽霞认为,唯有专业,才能找准客户的需求。 “假设客户心里有5个需求,如果我连1-2个都无法描述,那专业度可以说是很不理想,客户大概率不会与我进行深入交流,而优秀的代理人往往能描述出3-4个需求,让客户由衷地感受到,‘这个代理人懂我真的要什么’。”
回顾二十多年寿险生涯,米丽霞坦白地说,产品信息不断迭代,许多当年的产品内容已记得不甚清晰,但在常年与客户沟通的过程中,对客户的了解越来越清晰,甚至几个照面就能大致判断出对方的需求。这些年,她一直在为客户建立微课堂,协助企业辨识与使用金融工具,评估生命价值,进一步让客户“省时省力省心”,截至目前,微课堂已经服务了3650名客户。
见证行业专业化变迁
自立业三十年以来,平安人寿历经三次跃迁,期间伴随着平安保险代理人的三次“专业修行”进阶与进化。米丽霞不免深有所感。
她回忆,刚从业时,保险销售是一个风口,大家一拥而上,几乎每天都有保单。但当时的销售人员不太会根据客户需求“量体裁衣”,保单金额也较小。
发展至2001年左右,与基金、债券市场相关联,融保险与投资功能为一身的新险种投资连结保险。“由预计8%-30%的收益,市场借此燃烧了一把。”但它是一把剑双刃剑。当时,整个行业都缺失对客户风险告知的专业疏导和管理训练,市场有涨有跌,部分客户在遇到跌势时,会质疑保险销售的承诺,信任度也大打折扣。
随着市场不断扩增,2018年底,国内传统寿险业持续面临保费增速下降、代理人队伍流失、新业务价值下滑的困境。在这个关头,平安率先开启了“渠道+产品”双轮驱动、数字化加持的寿险改革。
经营理念上,平安改变了过去寿险改革中很多跑马圈地、注重短期的行为模式,建立起由上至下的长期重要理念。经营模式方面,平安人寿已从较为单一的个人营销渠道为主转向“四大渠道”的并举经营。在管理模式上,平安也正由过去的经验驱动转向数字化引导模式。
2023年一季度,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业绩核心指标全面回暖,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在报告口径下同比增长8.8%,在同假设口径下同比上升21.1%。同期,平安寿险保费同比增速5.6%,领先行业,3月单月保费同比增长7.8%。
作为一线业务人员,米丽霞对平安寿险改革的成效有更深的体会。“我觉得已经进入了一个由我们带动市场,让客户进行专业选择的时代。”行业有一种观点,认为市场在随着经济发展的收缩而收缩,但米丽霞认为,其实市场一直在,关键是谁来做,谁更专业。“中国的存量市场足够再开发数亿级超大保单,与市场并存,与时代并存,用专业致胜。”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