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评丨刘郁琪:如何走进父亲的世界?
2023-08-11 16:02:17 来源:红网


【资料图】

编者按:8月4日下午,湖南省电影评论协会与湖南微歌影业在长沙组织观看了电影《爸爸,我懂你了》,并举行了电影研讨会。《爸爸,我懂你了》是中宣部国家电影局精品电影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也是湖南省委组织部等单位“光影铸魂”电影党课推荐的乡村振兴题材优秀影片,影片由真实事迹改编,弘扬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国好人”王新法与女儿的先进事迹,响应了党的乡村振兴战略,为观众带来了一个父女亲情温暖的故事。湖南文联第一时间推出《爸爸,我懂你了》的影评,以飨读者。

如何走进父亲的世界?

——电影《爸爸,我懂你了》的代际修辞

文丨刘郁琪

常言道,父爱如山。不言而喻,这份爱,是指向儿女的。而当爱,还指向他人,或更广大的人群时,儿女们感觉到的,可能不是山,而是压力山大。人性是矛盾的,我们希望自己的父亲,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一个英雄的父亲,同时也希望他是一个没有忽略小家,至少不是完全不顾自己去成就所谓英名的父亲。而父亲的世界里,有家庭小爱,也有社会大爱。小爱与大爱,可能协调,也可能互为矛盾。互为矛盾时,父亲就只能在人性的撕裂与痛苦中,小心翼翼地寻求把小爱升华成大爱,在大爱中成就小爱的方法,即便家人不解与误解,也只能默默忍受与承担。《爸爸,我懂你了》,就是这样一部讲述英雄父亲与女儿之间因为小爱与大爱的不同选择而互为矛盾冲突的影片。片中的鬼马父亲不惜以“坑蒙拐骗”的形式,执着地帮助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以实现自己的人间大爱。而在女儿眼中,这一切只不过是“沽名钓誉”。当然,这种误解只是暂时的,女儿最终会懂得父亲“沽名钓誉”背后的初心与用心。

借父子关系,表现某种宏大思考,这是典型的代际修辞。这种传统其来有自。一定程度上,《红楼梦》就是一部表现家庭内部父子价值观念冲突的小说。五四文学及之后的许多文艺作品,也总是通过建构父子冲突,来表现年轻一代追求光明的热情。除了强化父子对抗,代际修辞也还有另一种传统,那就是渲染父子温情。五四时期的冰心,歌颂母爱的同时,父女温情也让人动容:“父亲呵!出来坐在月明里,我要听你说你的海。”废名的《桃园》,沈从文的《边城》,都有父女温情的动人叙述。创造票房奇迹的电影《您好,李焕英》,也是渲染母女理解的温情故事。《爸爸,我懂你了》显然是在代际修辞的脉络中展开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既非单纯的父子对抗,也非纯粹的父女温情,而是把二者相结合。影片以一种对抗的口吻,娓娓讲述一个融合的故事,而最终,对抗走向了融合,融合化解了对抗。影片在表现对抗时,充满了喜剧的色彩,渲染融合时,充满了温暖的感动。这是影片不时让人发笑,但笑着笑着却哭了的原因。

时代在变化,父子关系的表现、内涵也在变化,文艺作品中的代际修辞,自然也需与时俱进。在父子关系的代际修辞中,准确把握时代脉动,及时叙述时代风云,这是文艺作品本该负起的使命。五四文艺,习惯于把父子冲突编码为传统和现代、封建和自由的对抗。父辈是保守、封建、落后的象征,子一代是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符号,父子对抗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对抗,这种编码与修辞,确实回应并引领了那个时代的风潮。这种父辈落后、子一代先进的模式,一直延续到后来的红色经典中,如《创业史》中的梁三老汉就是落后的,其子梁生宝则是先进的代言人,只是此时的先进与落后,具体内涵已非封建与自由,而是面对合作化运动的不同态度。那什么是我们这个时代父子矛盾的核心症候?或者说,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代际冲突中,可能隐含着什么样的时代风云?影片《爸爸,我懂你了》显然做出了富于创意、值得肯定的探索。影片将父女对抗和新时代的乡村扶贫、乡村振兴结合起来,父亲选择了大爱,一心投身乡村改造事业,女儿认为其不顾家人,是典型的沽名钓誉。影片就从女儿的角度,展开对父亲事业的叙述,从最初的不解,一直到最后的懂得。这样,一个代际冲突的故事,就巧妙融入了时代风云,变成了一个讲述英雄事迹的主旋律故事;或者说,一个讲述英雄事迹的主旋律故事,就获得了一个新的更具人性温度的观照视角。而女儿对爸爸的最终懂得,也因此而具备了多重含义:既是小我对大我的懂得,也是普通百姓对英雄人物的懂得,甚至也是底层百姓对中央富民政策的懂得。这种建基于代际修辞的多重编码,比起传统那种一本正经、不无说教色彩的英雄传记片,显然更为柔软,更能为人接受,也更能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教化功能。

但懂得并非一蹴而就,和解也需要契机和时间。影片安排的和解契机是死亡:父亲为村里修路炸山而牺牲。虽然硝烟未散他就冲进山里去看未爆弹,这种处理多少有点“无脑”,但炸山本身却是片中几个重要的震撼性场景之一。接下来的葬礼,有大特写,有大俯拍,悲壮感没完全出来,但已足以支撑起女儿对父亲情感态度的大转变。死亡是人生的终点,站在终点思考人生,就是站在生命的高度看生活,更能看清人生的意义,所谓终极思考,其意在此。只是死亡未至时,大多数人都无法摆脱当下,超然地从生命的高度去看待自己或他人的生活。至亲的离去,往往是一次提醒,一次当头棒喝,让在世者突然有机会站上生命终点,追思亲人的过往,审视自己和亲人的点滴,校正自己的生活。影片中的女儿便是这样,面对父亲猝不及防的死亡,开始了向死而思,并逐渐贴近、走进了父亲的世界。就此而言,影片对父亲之死的叙述,貌似俗套,但也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用它来撬动整个情节从对抗走向和解,合乎逻辑,也富有智慧。

为表达女儿与父亲的和解,影片还大胆采用了穿越的手法。穿越或许已是商业片的滥调,但在主旋律电影中,不说石破天惊,起码也是凤毛麟角。尽管影片对穿越的处理,显得生硬而不自然,技法上还有待完善,但它对故事的情节发展确实是必要的。首先,父亲已死,真正的和解也只能发生在心里,这样,影片的穿越不过是一种心理回溯的外化,符合生活真实的逻辑。其次,穿越也是一种身份的改变,穿越前,女儿只是父亲英雄事业的旁观者,他是从家庭亲情的角度看父亲的;穿越后,她化身父亲身边的支教老师,成了父亲事业的参与者、见证者。也正是这种身份的错位和改变,让女儿摆脱了小我,走向了父亲的大我。如此,穿越就不仅仅是主旋律影片试图商业化的噱头,而是变成了超越,具有情节本体论的意义:穿越是超越自我中心,学会换位思考的传输。现实生活中,穿越是不可能的,但学会切换视角,换位思考,却是可能的,也是必须的。再次,穿越引发的身份错位与改变,让原本老套的主旋律故事,顿时显得张力十足,妙趣横生起来。片中的穿越,发生在父亲的葬礼之后。葬礼之前,用的是传统主旋律电影那种板着脸叙述的方式,稍显沉闷和枯燥。直到穿越发生,才一下子活泼了起来。故此,若能像《你好,李焕英》一样,把穿越适当提前,影片的张力和趣味,或许会比现在更强。

影片最令人敬佩的一点,是没有把父亲塑造成一个完全不顾小我的超我。影片最后,让父亲借着酒意,在女儿的追问下,说出了他要为何要当英雄的初心——既是出于一个党员、军人的信仰,也是因为对女儿的爱。女儿曾因自己被冤枉为坏人而遭人歧视,他要用行动证明她的父亲是一个真正的英雄。在这里,小我和大我有机地统一在了一起,信仰和人性融合为一,格外具有动人的力量。也正是到了这里,片头中父亲勇抓小偷,女儿为父亲的英雄行为骄傲不已,开场不久女儿因为父亲“犯错”而被同学奚落,从而对父亲极度失望的叙述,才有一种突然被照亮的感觉,它们不是漫不经心的闲笔,也非可有可无的赘述,而是别有意味的伏笔,从片头一直埋到片尾,遥相呼应,伏脉千里,逻辑谨密,匠心独具。这个影片中埋得最深的伏笔,还再一次阐释和强化了父爱如山的含义:父亲并没有因为对社会大我的爱,而忘却对自己女儿的爱;只是这份爱隐藏得更深,需要子一代耐心去翻阅、去寻绎、去破解。一百年前,鲁迅曾写下《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今天,我们或许也可追问,我们应该怎样做儿女?对此,电影《爸爸,我懂你了》算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当然,现实中的我们,不必等待真正的死亡来临,也无需借助莫须有的穿越,我们只需树立一种向死而思的意识,学会站在生命的高度看待生活,学会超越自己、换位思考,就能抵近、走进父亲的世界。

关键词: